生年:1954年
籍贯:内蒙赤峰人
职务:首都师范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
专长: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、中国古代诗歌、中国现代学术史
一、 个人简历
赵敏俐,男,1954年4月生,古代文学博士。现为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――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、首席专家。中国古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。全国优秀教师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、北京市首批创新拔尖人才、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、北京市高校首批高层次人才。
以第一署名人获教育部、北京市等科研奖8项,获国家级、北京市等教学奖4项。主持国家重大、教育部重大课题5项。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、《文学评论》、《新华文摘》等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,出版专著15部。
1978年3月-1984年12月,沈阳师范学院本科、硕士。1985年3月考取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,师从著名文学史家杨公骥教授,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,1988年3月获文学博士学位。
1987年12月起到青岛大学工作,先后任讲师、副教授,1994年晋升教授。
1997年3月调入首都师范大学任教授,1998年起任博士生导师。
自2001年起,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――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。
自2007年起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。
2014年被评为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。
二、 主要荣誉
1、主要科研奖励:
以第一著作人身份获教育部、北京市等大奖8项。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1等奖1项,3等奖2项;北京市特等奖1项,1等奖1项,2等奖2项。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。
(1)《中国诗歌通史》,2015年获第七届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等奖,2014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,首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(此奖项为凤凰卫视与岳麓书院推出的民间奖项,旨在表彰在全球范围内为中华国学传承做出重要贡献的成果)。
(2)《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》,2013年3月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(人文社会科学)3等奖。
(3)《中国古代歌诗研究-从〈诗经〉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》,2009年9月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(人文社会科学)3等奖。2006年12月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等奖。
(4)《中国诗歌史通论》,2012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。
(5)《周汉诗歌综论》,2004年12月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。
(6)《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》,1998年12月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。
(以上获奖本人署名均为第一)
2、教学奖励:
以署名第一,获国家级、北京市等教学奖4项。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2等奖1项,北京市1等奖1项,2等奖1项,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奖1项。
(1)1998年主持承担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――《高师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》,其成果《高师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方案》,2001年获得北京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,2002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。
(2)《中国名著半小时》,2002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一等奖。(教育部、新闻出版署)
(3)《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》,2004年12月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市级2等奖。
(以上获奖本人署名均为第一)
3、承担项目:
主持国家重大、教育部重大等类课题5项。其中国家社会科学科学重大项目、重点项目、一般项目各1项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,教育部青年项目1项。
(1)中华吟诵的抢救、整理与研究,国家社会科学科学重大项目,2010年,本人为首席专家;
(2)中国诗歌通史,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,2004年,本人为第一负责人;
(3)古代歌诗与时代文明——从《诗经》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,1998年,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,本人为第一负责人;
(4)唐前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,2002年,本人为第一负责人;
(5)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,教育部青年项目,1990年,独立承担。
4、主要社会兼职:
(1)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中国文学学科评审组专家(2000起)
(2)中国《诗经》学会副会长(2004起),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(2008起),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中华吟诵分会常务副理事长(2010起)、乐府学会副会长(2012起)
(3)日本广岛大学客座教授(2010-13)讲座教授(2015-16)。
(4)《中国诗歌研究》(CSSCI学术辑刊)主编、《中国诗歌研究动态》主编。
5、其它荣誉
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
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
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创新拔尖人才
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
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首批高层次人才
三、科研情况
科研主要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、中国古代诗歌、中国现代学术史。在先秦两汉诗歌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。
出版著作15部: 《两汉诗歌研究》、《汉代诗歌史论》、《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》、《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》(合著,第一作者)、《先秦君子风范》、《汉代文士浮沉》、《周汉诗歌综论》、《中国古代歌诗研究――从〈诗经〉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研究》(合著,第一作者)、《文学研究方法论》、《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》、《古典文学的现代阐释及其方法》等学术著作,《中国诗歌通史》(11卷)主编兼汉代卷作者、《中国诗歌史通论》(主编)。此外还与人共同主编了《中国文学通论·先秦两汉卷》(第一主编)、《国学备览》(第一主编)、《先秦大文学史》(副主编)等著作。
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。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(中文版、英文版)、《文学评论》、《文学遗产》、《文艺研究》、《文史》、《文献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北京大学学报》、《文史哲》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。其成果出版或发表后,在《人民日报》、《文学遗产》、《中国图书评论》、《香港大公报》以及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、《中华诗词年鉴》、《中国文学年鉴》、《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》、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文摘》等多家报刊、杂志、书籍上有过书评或介绍。其中,在《新华文摘》上长篇转载4篇,论点摘编5篇,在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》全文转载30余篇。
四、其它工作
本人自2001年起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——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,在基地建设、科研组织等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,该研究基地现为中国诗歌研究领域在海内外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,与日本、美国、法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学术领域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。由本人任主编的基地刊物《中国诗歌研究》,多年来一直入选CSSCI学术辑刊,现已经出版了16期;由本人任主编的《中国诗歌研究动态》,是介绍本领域学术信息的窗口,深受关注,现在已经出版了20期。
本人自1999年起,一直担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负责人。本学科自1999年起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,2007年起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。2016年,本学科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(RCCSE)、中国科教评价网(www.nseac.com)和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(ECCEQ)联合发布的中国研究生教育专业排行榜中,名列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第一名。
附:主要科研成果目录
(一)主要著作
1、《两汉诗歌研究》,独著,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。
2、《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》,独著,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。
3、《汉代诗歌史论》,独著,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。
4、《先秦君子风范》,独著,东方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。
5、《周汉诗歌综论》,独著,学苑出版社,2002年11月。
6、《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》,独著,商务印书馆,2009年12月出版。
7、《中国诗歌通史·汉代卷》,独著,人民文学出版社,2012年6月。
8、《古典文学的现代阐释及其方法》,独著,论文集,2013年12月,商务印书馆出版。
9、 《汉代文士浮沉》,现代出版社,中国出版集团、现代出版社,2016年10月出版。
10、《文学研究方法论讲义》,独立编著,学苑出版社,2005年12月出版。
11、《中国诗歌通史》(11卷本),第一主编,人民文学出版社,2012年6月。
12、《中国诗歌史通论》(入选国家社会科学成果文库),主编,人民文学出版社,2013年3月。
13、《中国古代歌诗研究-从〈诗经〉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》,第一作者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5年9月出版。
14、《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》赵敏俐、杨树增合著,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。
15、《中国文学通论·先秦两汉卷》,第一主编,辽宁人民出版社,2004年12月出版。
16、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》,主编,会议论文集,学苑出版社,2005年12月出版。
17、《中国中古文学研究》,主编,会议论文集,学苑出版社,2005年12月出版。
18、 《纪念杨公骥教授诞辰九十周年学术论文集》,李炳海、赵敏俐主编,学苑出版社,2011年8月。
19、《菅茶山·赖山阳汉诗研究》,李均洋、赵敏俐、[日]佐藤利行主编,商务印书馆,2018年2月。
(二)代表性论文
1、《中国早期书写的三种主要形态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,2018年第2期。
2、《殷商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义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15年第10期。《新华文摘》2016年第4期全文转载。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16年第2期全文复印。
3、《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,2005年第2期,同时收入《中国社会科学》(英文版)2005年第2期,《新华文摘》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。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。《社科摘要》2005年第2期摘要。全文收入2005年度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》。
4、《秋与中国文学的相思怀归母题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1990年第4期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(英文版)1991年第4期,《人民日报》(海外版)1990年10月10日摘要,人大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 1990年第12期复印摘要。《新时期文学心理批评论》(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》1995年第3期,人大复印资料《文艺理论》1996年第1期)有评介。
5、《中国早期诗歌体式生成原理》,《文学评论》2017年第6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18年第2期全文转载。
6、《咏歌与吟诵——中国早期诗歌体式生成问题研究》,《文学评论》2013年第5期。(《中华文化》2015年第1期转发。)
7、《汉乐府歌诗演唱与语言形式之关系》,《文学评论》2005年第5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。
8、《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创作特征》,《文学遗产》1995年第2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1995年第7期全文复印。
9、《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综述》,《文学遗产》,2002年第1期。
10、《独具个性,执着求真――杨公骥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》,《文学遗产》,2006年第6期。
11、《先秦两汉琴曲歌辞研究》,《文学遗产》,2010年第2期。
12、《读书仕进与精思著文――论汉代官僚士大夫与文人文学之关系》,《文学遗产》2013年第3期。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13年第8期全文复印,《新华文摘》2013年第19期转载。
13、《周南·芣苡艺术解读――兼谈〈国风〉的艺术特质与研究方法》,《文艺研究》2006年第11期。
14、《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方法论》,《文艺研究》2000年第3期。
15、《关于加强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的几点思考》,《文艺研究》2002年第4期。
16、《〈周公之琴舞〉的组成、命名及表演方式蠡测》,《文艺研究》2013年第8期。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13年第11期全文复印。
17、《论七言诗的起源及其在汉代的发展》,《文史哲》,2010年第3期。《新华文摘》2010年第21期转载。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10年第9期全文复印。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2010年第4期全文摘要6000字。清华大学《国学文摘》2011年第二辑摘要。全文收入《中文文艺论文年度文摘(2010年度)》(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、《文艺争鸣》编辑部编,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)。2012年获得《文史哲》2010年度“名篇奖”,获奖评语如下:“评审专家认为,赵敏俐先生的《论七言诗的起源及其在汉代的发展》一文,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,进一步把七言诗的节奏韵律分为‘二二三’节奏,并以之为基础,深入分析七言诗与四言体、楚辞体、民歌谣谚等文体的关系,找到了七言诗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基因,解决了学术史上的一大难题,同时也揭示了七言诗在汉代不发达的原因。此文颇具学术价值,对今后继续研究七言诗的起源及汉代七言诗的发展,提供了重要的基础。”(见《文史哲》2012年第6期第135页)
18、《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》,《江海学刊》2005年第3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,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05年第4期摘要(6500字)。
19、《20世纪赋体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》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2005年第4期,《新华文摘》2005年第20期162页论点摘编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5年第12期全文转载。《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,学苑出版社,2005年12月。
20、《十九世纪末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》,《江海学刊》1996年第1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1996年第6期全文复印,《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文摘》1996年第二卷摘要,第430页。
21、《七言诗并非源于楚辞体之辨说》,《深圳大学学报》2008年第3期。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8年第9期全文复印,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08年第9期3000字摘要,《新华文摘》2008年第22期论点摘编。
22、《汉代乐府官署兴废考论》,《文献》2009年第3期,17-33页。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9年第11期全文复印。全文收入《中国文艺论文年度文摘》(2009年度),吉林人民出版社,2010年4月第1版。
23、《汉代骚体抒情诗主题与文人心态――兼论骚体赋的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中的位置》,《中国文化研究》2010年夏之卷(总第68期)。《新华文摘》2010年第18期165页论点摘编。
24、《多民族特点与世界性眼光-略论新世纪的中国诗歌史观》,《文史哲》,2012年第4期。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12年第12期全文摘要3500字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12年第11期全文复印,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2012年第5期197页卡片摘录。
25、《论汉代乐府诗中的流行艺术与民间歌谣――兼谈“民歌”概念在汉代研究中的泛用》,《中国文化研究》,2013年第3期。《新华文摘》2013年第15期论点摘编(163页)。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13年第11期63-65页,摘录4000字。
26、《汉鼓吹铙十八曲研究》,《文史》,2002年第四辑。
27、《20世纪〈诗经〉研究的几个问题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05年2月28日第6版。
28、《古代诗歌与民族情感》,《光明日报》2000年11月30日,《文化周刊》297期第2版。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1年第3期全文复印。
29、《楚歌、横吹鼓吹与相和歌在汉代的兴衰更替》,《光明日报》2006年12月29日。
30、《留住“读书的声音”――关于中华吟诵传承与推广的调研与思考》,《光明日报》2013年7月30日,首都师范大学“中华吟诵的抢救、整理与研究”课题组,课题组长赵敏俐,执笔人徐健顺、朱立侠、海珍、龚昊。
31、《日本汉诗的吟诵及启示》,赵敏俐、李均洋合著,《光明日报》2012年2月20日。
32、《文学史要复原文学的本来面貌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14年11月18日。
33、《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》,赵敏俐等,《光明日报》2016年11月25日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17年第2期全文转载。
34、《“诗教”的发生》,《光明日报》2015年3月27日。“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”“学坛新论”,“中国社会科学网”、“中国文物网”、“国学网”、“中国作家网”、“中华诗教网”转载。
35、《〈毛诗序〉作者问题辨说》,《沈阳师范学院学报》1984年第1期,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》1984年第4期摘要。
36、《论〈诗经·郑风〉的产生及其评价问题》,《沈阳师范学院学报》1987年第3期。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1987年第8期全文复印,《中华诗词年鉴》第1卷摘要。
37、《汉乐府〈陌上桑〉新探》,《江西社会科学》1987年第3期,《东北师大研究生学刊》1987年第3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1987年第8期全文复印。
38、《论汉帝国的统一强盛与汉诗创作的繁荣》,《东北师大学报》1988年第6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1989年第3期全文复印。
39、《论两汉社会生活变化与诗歌创作》,《沈阳师范学院学报》1989年第1期,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》1989年第3期摘要。
40、《论周代诗歌的创作特征》,《江西社会科学》1993年第3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1993年第7期全文复印。
41、《关于文学史重构的理论思考》,《吉林大学学报》1992年第4期(第二作者)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1992年第12期全文复印,《新华文摘》1993年第2期摘要。刘高权《近年中国文学史研究与编纂述评》(《华中师大学报》1998年4期,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10期)论及此文;孙明君《追寻遥远的理想-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回顾与瞻望》(《北京大学学报》1997年第1期,《人大复印资料》1997年第4期)论及此文。
42、《论班固的〈咏史诗〉与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成熟问题》,《北方论丛》1994年第1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1994年第7期全文复印。
43、《论文人五言诗与汉代社会思潮》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1994年第4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1994年第10期全文复印。
44、《论〈诗经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创作论意义》,《东方论坛》1996年第2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1997年第1期全文复印。
45、《现代化过程中的学术演进——论20世纪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三次价值重估》,《江海学刊》1997年第2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1997年第6期全文复印。
46、《试谈出土文献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》,《中州学刊》2000年第2期。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0年6期全文复印。
47、《重论汉武帝“立乐府”的文学艺术史意义》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2001年第5期。《新华文摘》2001年12期《报刊文章篇目辑览》存目。
48、《古代文学研究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化》,《文艺报·文学周刊》,2002年1月29日。
49、《深化先秦文学研究》,《光明日报》2002年2月6日。人大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2年第6期全文复印。
50、《汉代社会歌舞娱乐盛况及从艺人员构成情况的文献考察》,《中国诗歌研究》第1辑,中华书局2002年6月出版。
51、《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形式的影响》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2002年第5期。人大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3年第1期全文复印。
52、《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如何体现中国文化传统――从〈中国历史文学史〉说开去》,《江汉论坛》2002年第11期。人大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3年第3期全文复印。
53、《略论诗经的乐歌性质及其认识价值》,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》2004年第1期。《新华文摘》2004年11期《报刊文章篇目辑览》收入。
54、《古代歌诗的艺术“生产”》,《人民政协报》,2004年4月19日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。
55、《汉代歌诗艺术生产的基本特征》,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》2004年第4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J2-2005年第3期全文转载。
56、《乐歌传统与〈诗经〉的文体特征》,《学术研究》2005年第9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
57、《歌诗与诵诗:汉代诗歌的文体流变及功能分化》,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》,2007年第6期。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08年第4期全文复印。
58、《论传统吟诵的语言本位特征》,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》2013年第6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14年第7期全文复印。
59、《中国文学史观的反思与建构》,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》2014年第2期。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,2014年第4期全文摘录,89-91页。
60、A Discussion of the Principles for the Combination of “Feet” in the Pentasyllabic Shi Genre(论五言诗的音步组合原理),The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· 2:2 · November 2015.
61、《中华吟诵的抢救、研究与当代传承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“中华吟诵的抢救、整理与研究”阶段性成果报告》,《文学与文化》2016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17年第1期全文转载。
62、《如何认识先秦文献的汉代传承及其价值》,《中国高校社会科学》2017年第3期,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》2017年第8期全文转载。